第四千二百零六章 这十年你们在戈壁里‘种’出

类别:历史军事 作者:止天戈字数:2202更新时间:25/08/03 15:05:37
    第4206章 这十年你们在戈壁里‘种’出了什么

    后排几位来自地方科研单位的专家也跟着附和,有人笑着打趣:“吴总,别太保守嘛。

    我们知道你们搞的很多东西涉密,但总有些能对外亮亮相的吧?

    哪怕是些‘边角料’,说不定在我们这儿就能派上大用场。

    就当是给我们这些‘门外汉’开个眼界,也算没白来这趟戈壁滩。”

    “是啊,是啊,”

    有人跟着点头说道:“听说你们基地的绿化都搞出了名堂,能在沙漠里种出连片的树,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果。

    多给我们看看,也让我们学学你们这股‘啃硬骨头’的劲儿。”

    张副总看着这热闹场面,故意板起脸敲了敲桌子:“你看,不是我们贪心,是大家都想亲眼瞧瞧,你们这十年到底在戈壁里‘种’出了什么。

    小吴,别藏了了,拣些能说的、能看的,让我们也沾沾你们的喜气。

    就算是给我们这些‘老骨头’鼓鼓劲,让我们知道你们的技术到底进步到了哪一步。”

    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热,连空调的冷风都吹不散这股期待。

    众人的目光像聚光灯一样落在吴浩身上,有好奇,有期盼,还有几分“自家人不说外话”的熟稔。

    吴浩被这阵仗闹得有些不好意思,抬手挠了挠头,眼角的笑意却藏不住说道:“各位领导、专家这是要逼我‘交底’啊。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一张张热切的脸,语气渐渐认真起来讲道:“实不相瞒,这些年确实攒了些东西,有些成了,有些还在试。

    既然大家这么有兴致,我也不藏着了。

    后面实弹演示结束,我挑些合适的,带大家转一转、看一看。

    不管是成熟的成果,还是正在打磨的想法,都跟大家聊聊——就当是一次内部交流,也听听各位的指点。”

    话音刚落,会议室里立刻响起一片舒心的笑声。

    周院士笑着点头:“这就对了嘛,搞科研哪能关起门来干。”

    汪良工也跟着打趣:“早这样不就完了?省得我们在这儿磨嘴皮子。”

    吴浩看着眼前这一幕,心里忽然涌上一股热流。

    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、领导,此刻都像一群期待新玩具的孩子,眼里的光纯粹又热烈。

    他知道,这份期待里藏着的,是对技术突破的渴望,更是对国家科技进步的真心期盼。

    张副总冲着吴浩笑着说道:“这次来之前,我就给他们说了,说你小子在沙漠里面耕耘了十年,天知道藏了多少好东西。

    所以啊,我让他们都多挤出一些时间,我们在你这多待几天,多走走,多看看,顺便多挖挖。”

    呵呵呵……

    听到张副总说出最后一句的时候,现场在座的众人纷纷笑了起来。这前面的一切都不重要,最重要的就是多挖一下,看看能从吴浩这里挖出多少好东西来。

    面对众人的笑声,吴浩也无奈的笑了起来。这分明就是来打土豪来了啊,而且还是那种无法拒绝的,能怎么办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吴浩笑着应道:“您这话太抬举我们了,”

    吴浩笑着摆摆手,语气里带着真诚的谦逊讲道:“哪敢说什么‘藏东西’,不过是团队在戈壁里扎得久了,对着技术难题多琢磨了些日子罢了。

    真要论‘挖宝’,其实是各位来给我们送‘真经’的,您和大家见多识广,眼光毒,能挑出我们没注意到的问题,那才是最珍贵的收获。”

    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在场的前辈们,语气愈发恳切道:“这十年能攒下些零碎成果,离不开各单位的支持。

    就像那电磁炮的超导材料,是中科院物理所给的基础数据。

    供弹系统的精密加工,靠的是兵器集团老工匠传的手艺。

    真要说‘家底’,其实是整个行业托着我们往前走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各位想多走走、多看看,我们求之不得,”

    吴浩挺直脊背,脸上带着坦荡的笑意道:“成熟的成果,敞开了让大家看细节;还在试的想法,不怕露怯,拿出来跟各位讨教。

    反正都是为了把技术做扎实,能让咱们的装备再往前迈一小步,别说‘挖’,就是把我们这些年的试验记录、失败报告都搬出来,只要不涉及重要敏感内容信息,尽管看。”

    最后他朝众人微微欠身,语气里带着年轻人的热忱讲道:“说到底,咱们目标都一样,让技术能真正顶用。

    各位肯花时间来‘挑刺’,是帮我们把关,这哪是‘打土豪’,分明是给我们送机会呢。

    我们团队都等着,好好跟各位学本事。”

    会议室里的笑声更响了,带着一股被这份坦诚熨帖后的暖意。

    张副总放下茶杯,指节在桌面上轻轻叩了叩,眼里的笑意浓得化不开:“好小子,这话说得实在!

    就冲你这份不藏私的劲儿,我就知道这十年没白待。

    搞科研最怕的就是关起门来当‘独行侠’,你能有这份胸怀,比手里的成果更可贵。”

    周院士摘下老花镜,用指腹揉了揉眼角,语气里带着长辈对晚辈的赞许道:“小吴这话说到了点子上。

    科研哪有单打独斗的道理?

    当年我们搞‘两弹一星’,不就是全国一盘棋,你帮我搭个架子,我给你递块砖瓦?

    现在的技术更复杂,就更得有这种‘敞开门户’的魄力。你们能守住这份初心,不容易。”

    汪良工摸出烟又塞了回去,哈哈一笑道:“我就说你小子藏不住真性情!

    之前电话里跟我打太极,我还以为你要摆‘技术大佬’的谱呢,闹了半天是在这儿攒着实在话呢。”

    海军那位领导往前倾了倾身,军绿色的常服肩章在灯光下泛着沉稳的光:“吴总这态度,其实比技术参数更让我们放心。

    武器装备最终要交到战士手里,你们愿意敞开了谈问题、说不足,说明心里装着‘实战’二字。

    就冲这个,我们回去也得跟部队的同志多念叨念叨——好技术得有好作风托着,才能真正顶用。”

    来自军事院校的一位专家推了推眼镜,看向吴浩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欣赏:“刚才还在琢磨电磁炮的重量控制,现在倒觉得,你们能把‘开放’当技术底色,这本身就是种能力。

    我们搞教学的,最需要这种鲜活的案例——不止教学生怎么造武器,更得教他们怎么带着情怀搞科研。”